中国建材市场协会钛材料生产与应用分会欢迎您!
  
聚焦钛业
    
唐绍林:工业副产石膏规模化应用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来源: | 作者:付一江 | 发布时间: 2022-04-29 | 1035 次浏览 | 分享到:

【钛材料讯】"万连步、刘丽芬两位人大代表关于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的建议中有很多亮点值得关注,如果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都将大有裨益。"谈及这一话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绍林在接受《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认为工业副产石膏的规模化应用过程中,最大的瓶颈还是在于市场,并且这一问题必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解决。"

石膏作为三大建筑胶凝材料之一,是全球公认的绿色建筑和装饰材料,主要适用于建筑非结构性内装饰、墙体和保温材料。随着国民经济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建材行业已经成为消纳工业副产石膏最多的行业。

经唐绍林介绍,目前贵州、四川、湖北、重庆等地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的政策,然而在终端的"用"上却始终存在困难。"以杂质含量高且多样化的磷石膏为例,这种石膏的预处理过程相对复杂,成本也比较高。如果高标准处理,会导致成品价格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但如果降低标准,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久而久之,消费者对这些泛黄、发霉、裂缝的劣质石膏材料产生了负面印象,市场接受度不高,企业就不愿持续投入,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对此,唐绍林认为刘丽芬代表有关"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深加工及储运基地"的建议是非常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要想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过硬,其次要避免低价竞争,同时还要保持稳定的供给量。通过建立若干工业副产石膏深加工及储运基地试点,整合试点周边地区的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建成从原材料供给到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用市场的手段解决有关产品质量、价格和供给量的三重难题。"

唐绍林分析,深加工及储运基地能够以原料收储为手段,占据行业中相当的市场份额,为维护市场、维持秩序提供基础;以国内领先的技术为依托,通过复配、研磨保障基地供应的产品品质。深加工及储运基地还能调控市场价格,在确保价格的合理的同时也为行业合理利润留有空间,避免低价恶行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布点、广泛收储来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从而满足建筑装饰市场的大量应用。

除此之外,唐绍林还鼓励相关企业要进一步拓宽眼界和思路,把石膏"用活"。例如,研发工业副产石膏质量在线监测技术和低成本在线调整技术,改进、优化操作工艺,提高工业副产石膏品质的稳定性;加快利用余热余压对工业副产石膏进行烘干、煅烧的先进工艺及大型成套装备的科技攻关;开发超高强α石膏粉、石膏晶须、玻璃纤维增强石膏、高档模具石膏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低成本、高效环保型磷石膏预处理净化技术;开发磷石膏、钛石膏制备Ⅱ型无水石膏及生产超硫酸盐水泥等技术;研发石膏建材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新产品、新技术等。

工业副产石膏不是单一资源、产品或行业,牵涉面很广。唐绍林表示,只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就能营造更加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动工业副产石膏由"小量、低效、分散利用"向"大量、高效、规模利用"转变。(唐绍林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行业应用
高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