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市场协会钛材料生产与应用分会欢迎您!
  
聚焦钛业
    
杨再银:推动工业副产石膏产业发展既要注重统筹全局,也要处理好产业主要矛盾
来源: | 作者:付一江 | 发布时间: 2022-04-28 | 1087 次浏览 | 分享到:


【钛材料讯】“全国人大代表刘丽芬提出的‘建设部分工业副产石膏深加工及储运基地试点’,可有效解决当前工业副产石膏熟料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行业散、技术落后和投入不足等严重问题。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是一项具有重要环保属性、节能效益和降碳效果的大事。近些年,除了纸面石膏板以外,其他石膏产品领域尚没有出现在全国布局的旗舰型企业,各企业之间相互杀价、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行业劣币驱逐良币。企业没有利润,也没有实力投入研发和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由此导致的产品良莠不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石膏产品的声誉。”中国建材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秘书长杨再银表示。

“石膏建材行业近几年才进入快速发展期,用户了解不够,往往一家企业的产品出了质量问题,该种产品在整个区域市场范围内就遭到封杀。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大且紧急,行业没有大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担心原材料不能及时供给,也不敢大规模使用,这严重影响到行业的规模化发展。石膏深加工和储运基地可吸引社会有实力的资本介入,高标准建设,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规模化的对副产石膏原料进行净化预处理和高质量加工,消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戒心,引领行业向良性循环发展。”杨再银告诉记者。

多方着手构建工业副产石膏产业新格局

据了解,我国磷石膏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华中等内陆地区,磷石膏集中产区相对东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市场需求量低;但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经济发达,工业副产石膏量少,市场供不应求,质量较好的脱硫二水石膏原料出厂价可达120元/吨。区域间发展和供需不平衡是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不同区域间怎样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构建工业副产石膏产业新格局,引发行业的热议。除了刘丽芬提出的建议外,杨再银指出:“应重点从4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强对磷石膏的净化预处理,努力降低磷石膏中水溶磷、水溶氟及有机物等对后序应用不利的杂质含量,不断提高磷石膏的品质,为磷石膏在大范围进行协同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第二,政府应加大对磷石膏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支持力度,适当减免磷石膏及产品的过路过桥费,出台支持磷石膏及产品水陆运输的政策,在合适地点建设水运码头,通过相对更有价格优势的水运方式将磷石膏及制品从贵州、湖北、安徽等地运输到我国东部地区,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第三,建议在磷石膏排放地就地加工生产β建筑石膏粉、α高强石膏粉、Ⅱ型无水石膏,除了就地加工石膏制品外,多余材料向东部、南部等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输送。通常约1.36吨湿基副产石膏生产1吨半水石膏,通过煅烧加工可提高产品价值,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市场销售半径;第四,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推动云贵川鄂周边经济发达省份使用磷石膏,帮助磷石集中排放省份消纳磷石膏。”

重点区域现状几何?

受地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地区工业副产石膏产生、堆存及综合利用情况差异较大。作为磷石膏排放大省(云贵川鄂等地区)目前对磷石膏的需求和综合利用现状如何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据了解,磷化工产业是云贵川鄂等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些地区的磷石膏年度排放量和历年累积堆存量均十分庞大。近3年来云贵川鄂等省份持续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如贵州黔南针对磷石膏出台了“以渣定产,全流程推广,全过程监管”的政策,湖北宜昌在磷石膏综合利用方面按照“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示范先行、逐步替代的原则”,大力推动磷石膏利用。贵州磷石膏集中州县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对磷石膏建材实行“应用尽用”。

目前磷石膏的应用途径主要集中于水泥缓凝剂、墙体材料、石膏砂浆、矿山回填等领域,利用对象以当年新增磷石膏为主,各地区利用率差异较大,在部分相对落后的偏远县市,磷石膏利用率尚不足20%,远低于当前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平均水准。

对于制约该区域磷石膏综合利用的问题,杨再银指出,“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制约该区域磷石膏综合利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5个。第一,工业副产磷石膏质量不稳定,磷石膏中普遍留存水溶性磷、共晶磷等各类杂质,且不同企业、不同批次排放出的磷石膏成分差异很大,严重影响到后期制成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导致工业副产磷石膏规模化应用受阻。目前已经有企业采取浮选、水洗等工艺措施,对磷石膏进行净化预处理。磷石膏净化生产装置前期投入较大,运营生产费用较高,企业负担较重;第二,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作矿山回填料等处置途径成本偏高,需要主业进行大量补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第三,用作水泥缓凝剂是目前磷石膏最主要的应用途径,随着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完成,可以预见全国水泥产量将会下降,用于水泥缓凝剂的磷石膏量也势必降低;第四,磷石膏建材市场开拓难度较大。云南、贵州等省份磷石膏排放企业远离建设规模较大的城市群,而当地自身的建材市场需求规模有限。石膏建材普遍销售半径小于200公里,受运费成本的限制,磷石膏建材产品很难跨地域远距离销售;第五,人才匮乏也是目前制约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高校尚没有设置石膏材料专业。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的运营普遍由政府及磷化工企业补贴,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较差,很难吸引到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毕业生。”

行业发展 标准先行

“我对万连步代表提出的‘调整建筑胶凝材料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副产石膏规模化应用’的建议印象很深刻,因为这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也符合欧美发达国家胶凝材料结构发展的趋势。”杨再银告诉记者,“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考察日本期间,我们发现日本的住宅屋顶、地面、墙体(包括外墙内侧)普遍使用石膏建材。即使日本已经早已走过了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阶段,但是目前人均使用纸面石膏板仍然达到4平方米/年,而我国人均仅为2.3平方米/年。德国自流平石膏产品约消耗了工业副产石膏总量的18%,而我国2020年自流平石膏使用量仅为100多万吨,约占副产石膏消耗总量的0.3%。总之,扩大副产石膏使用量,代替部分水泥可有效降碳,减少对石灰石和砂石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利国利民。”

此外,杨再银还从行业标准角度对工业副产石膏的发展提出了想法。“石膏行业的快速发展衍生出许多新型的石膏产品,新的产品需要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其健康发展。首先,已有的部分标准由于修订不及时,过去制定的指标已经没法满足当前的要求,需要修订和提升;其次,石膏的原料已经从过去的天然石膏为主变成了以工业副产石膏为主,这些副产石膏原料需要相关的标准来规范;再次,石膏建材产品的施工和应用需要制定完善的施工规程,也需要标准。所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和补齐行业各类产品的标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杨再银表示,“标准是产品是否合格的基本依据,对引领行业发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石膏行业近几年制修订了一些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但是石膏行业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强制性标准。石膏行业与环保和健康等领域紧密相关,由于推荐性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相对约束力不强,因此有必要将个别对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标准升级为国家强制标准,推动石膏行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应用
高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