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市场协会钛材料生产与应用分会欢迎您!
  
会员天地
攀钢成都材料院扎实打造科改示范企业 勇当钒钛特钢新材料产业创新排头兵
来源: | 作者:付一江 | 发布时间: 2022-09-21 | 1210 次浏览 | 分享到:

【钛材料讯】背景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结合我国攀西资源高质量开发需求,2017年6月,攀钢集团依托国家级首批转制院所——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成立了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材料院”)。2020年11月,为进一步提升钒钛特钢领域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引入了3家钒钛特钢领域上下游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现为成都市十大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先进金属材料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建院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钒基、钛基、镍基、钴基、铁基等高端材料及其零部件的研发与应用研究,研制首发产品、首创工艺、首台套装备。经过5年多快速发展,逐步成长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航空发动机用高品质高温合金”“高端功能型钛及钛合金”“先进功能材料开发”等11个高水平项目团队,年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省部重大专项、前沿性基础研究、战略性新兴产品开发、重大成果转化、自主探索研究等重点项目80余项。先后开发出进口替代产品7项,聚焦重点领域布局和培育高价值专利近600余项。

    构建“专精特新”产业的育成孵化生态基地,打造“技术+市场+数字智慧+政策+资金”生态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与战略客户、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9个,延伸创新链的上下游合作。加强跨界融合,与华为等合作建设数字化研究院,着力推进智慧科研。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在3D打印增材制造、储能材料等领域布局育成孵化项目11项,开发的气雾化激光打印用钛粉、高端丝材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培育“隐形冠军”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实施股份制改造、规范现代企业治理

    按照“三因三宜三不”原则,2020年11月,成都材料院引入3家钒钛特钢领域上下游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成立党总支及相应群团组织。优化董事会席位设置,增强企业用户的话语权,更好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制定总支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初步形成界面清晰、授权到位、简洁高效、规范运行的经营机制。2022年,整合成都区域的分析测试资源,组建分析表征研究中心;设立材料数学计算研究所和高端零部件研发中心,形成了“三所三部三中心“的组织架构。

推行契约化管理,增强市场化激励约束

    全面实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订任期及年度契约化经营目标责任书和聘用合同书,明确经营考核指标及考评规则,强化经理层责任意识,落实经营主体责任。用好、用活市场化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外引智慧,内挖潜力,夯实创新团队建设。2021年引入成熟人才、博士8人,并制定实施“一人一师一图一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围绕重大项目探索以“揭榜挂帅”为主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等隐形台阶,大胆启用善谋实干的青年才俊,例如,某国家关键核心材料开发项目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

实施“放管服”改革,增强创新动能

    全面推行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服务,大力推进项目负责制。一是鼓励科技人员自主选题、自由探索,最大限度赋予科技人员学术和技术自主权。2021年,15项重点应用基础研究、8项非传统新材料项目和11项育成孵化项目均由科技人员自主选题,占项目比例的41%,内容涵盖3D打印、储能、舰船、航空等诸多领域;41项重点产线提质增效研发项目,技术路线均由科技人员自主探索,占项目比例的50%。二是授予项目负责人自主管理权、创新团队组建权、项目经费审批权、外委合作决定权及物资采购审批权,建立“一站式”服务保障机制,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动能和效率显著增强,形成科技创新创业万马奔腾的新局面。

突出战略重点,布局高价值专利集群

    突出高价值知识产权集群布局,聚焦特钢、钛及钛合金材料,围绕新产品研发、工艺装备开发、生产线成套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以突出高质量和高价值为导向,积极构建集群式知识产权。2021年申报发明专利140余项,形成专有技术12项;联合起草并发布GB/T40311-2021《钒渣多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熔铸玻璃片法)》。

聚焦创新全链条,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围绕创新链条的不同阶段,差异化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设立基础研究、原创探索、自主选题的专项研发资金,鼓励引导青年科技人员坚持需求导向和前瞻引领,潜心开展前沿、交叉领域基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成果。二是设立科技创业基金,支撑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创业项目立项研究,催生产业化技术方案和商品化样件,培育产业化“育苗”。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具备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实施产业化转化,建立产线,孵化新的科技公司。

聚焦产业高端,构建“专精特新”产业生态链

    打造“技术+市场+数字智慧+政策+资金”生态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根据“种子”“育成”“孵化”“产业化”产业孵化项目不同阶段,建立差异化“施肥”、精准培育机制。构建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产业转化、产品应用和标准制定于一体的特色平台,坚持培育为客户提供特色化、定制化的新型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的产业孵化项目。

完善考评体系,建立差异化激励机制

    探索经理层超额利润分享,建立任期制激励。经营层经营业绩设底线值、目标值、挑战值三档。超过利润挑战目标后,按照超过挑战值额度净利润的8%给予奖励。同时,将利润分成的一定比例,作为任期激励,延期支付。

    建立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评价制度。对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的评价,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体现创新价值为准则,以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为核心,注重评价代表性科技成果的创新贡献和技术价值,促进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与先进同行标杆对标,增强价值创造和价值贡献。

    实施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根据不同的转化方式、不同的业务类型差异化确定激励额度,同时明确分红激励的约束条款。2020年依托成都材料院改革机制,产业孵化项目实现分红416万元,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推动成果市场化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党建与治企高度融合

    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将党建工作写入股份公司章程;颁布“三重一大”、党组织议事规则等系列制度,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制定发布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管理办法,为失败风险较高的创新创业项目,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的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改革创新成效

(一)经营业绩显著提升

    2021年,成都材料院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和经营风险挑战,以股份制改造为契机,以市场化运营为抓手,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营业收入12104万元,同比增长95%;完成利润总额1122万元,同比增长85%。承担2项揭榜挂帅的国家重大关键核心技 术项目顺利完成里程碑节点目标,51项各级政府及企业重点研发任务完成率达到100%。

(二)关键核心材料开发取得突破

    在科技创新方面,2项国家关键核心技术专项攻关项目顺利完成。在国家重大工程重要领域用关键材料开发中,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动机环锻件的第三代低膨胀高温合金GH2909联合持久性能不合的核心问题,实现在XX15、XX19及五代机上的批量应用;攻克了GH5188钴基高温合金成分、冶炼、均匀化和锻造等全流程制备工艺难题,成功研制出新型航空发动机用GH5188合金棒材,实现进口产品替代;解决了高强耐蚀合金K500高温塑性差、加工温度区间窄的技术难题,开发出HQT用系列规格K-500合金锻棒并交付JF使用;建立了集成焊接设备、焊接参数、配套焊材在内的成套高效焊接工艺规范,实现装甲钛合金在第二代空降ZC、两栖ZC首台套全钛样车上的应用。

(三)聚焦科技前沿,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

    2021年,坚持市场导向,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创业孵化。自研的11个孵化育成项目中,2个项目成功实现试产试销,7个项目成功试制出样品,项目均达到既定年度科研目标。

    同时,逐步建成和完善成体系、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围绕金属材料先进制造与应用,构建“材料基因设计+大数据与数值仿真+实验平台+验证平台+组织表征+应用评价”的全流程研发支撑体系;围绕钒钛特钢新材料创新需求,建成丝材、管材及粉体材料制 备、增材制造等系列特色研发平台,以及焊接、成型、热处理、腐蚀等应用技术支撑平台,为多规格、多系列的高端钛合金及特种合金材料制备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下一步,攀钢研究院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金属材料研发,持续深化“科改示范行动”,将成都材料院打造成集材料研制及应用、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建立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提供特色化和定制化新型材料解决方案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型企业,为攀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多支撑。


    
  
展会信息
会员动态